過去鎖定兒童近視族群的「角膜塑形鏡片」,近年來也成為一些不想戴眼鏡、也不喜歡再白天戴眼鏡的成年人,擺脫近視的另類選擇。不過,醫師表示,角膜塑形鏡片可說是一種「物理治療」,並無法消除已經形成的近視。一旦不戴,度數就會慢慢回升。
此外,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因為眼球分泌等問題,也不建議配戴這類鏡片。
今年十七歲的傅先生,原本左眼近視五百度、右眼七百度,由於年紀太輕,戴眼鏡對於喜歡運動的他,變成一大困擾;即使是隱形眼鏡,也擔心在運動碰撞中脫落。
不過,目前醫師對二十歲以下、近視度數還不穩定的患者,多半不建議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因此,傅先生選擇以角膜塑形鏡片來解決他的問題。配戴兩週後,傅先生白天不戴眼鏡眼睛的度數已經變成右眼一百五十度、左眼一百二十五度,視力約再零點六左右。
雖然對於現在的成果相當滿意,但他也表示,這類鏡片配戴初期異物感比較嚴重、需要的適應期較長。
近視是因為眼軸拉長、角膜變凸等原因所造成,患者多半是因為遺傳或後天環境影響所致,角膜塑形鏡片則是利用高度透氧的硬式鏡片,壓平並重塑角膜弧度,以達到暫時矯正近視的功能。
不過,這類鏡片也非人人能做。像是近視度數超過六百度、散光超過三百度以及長期失眠、眼睛有疤痕等患者都不適合配戴。
其常見的傷害與一般配戴隱形眼鏡差不多,患者如果清潔不當,可能引發嚴重感染,也可能刮傷角膜等。
此外,雖然這類角膜塑型片多鎖定近視兒童,不過小朋友執行清潔保養的能力有限,三年級以下學童不建議配戴。
近代的角膜塑型術是藉由特殊設計的逆幾何(reverse geometry)角膜塑型鏡片達到暫時減少屈光不正之目的。比起早期使用弧度較平的傳統硬式隱形眼鏡來逐漸壓平角膜弧度,這種逆幾何角膜塑型鏡片的預測結果較佳。共認的現代角膜塑型術之父則為美國眼視光醫師George Jessen。
在Jessen 1964年的文章中,他詳細的指出在利用沒有度數而且使用鏡片基弧的平坦度為相等於要改變的近視度數之設計來壓迫角膜,依靠所產生的淚水鏡度數來讓使用者維持配戴鏡片時的視力。在日戴的使用下,發現角膜弧度會逐漸的變平而提升裸視。同時Jessen也有提到部份性的有效使用類似技術在遠視患者身上。
從1960到1980年代,角膜塑型術在美國並未廣為被醫學界接受,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來自學術界的反抗,科學家持續警告使用傳統的硬式隱形眼鏡來壓迫角膜中央是不安全的,由於那時代的鏡片設計缺乏臨床證明這種過程不會影響角膜的組織及功能。同時以當時的鏡片設計,很容易在角膜上會留下不正常的痕跡(Smiling Face),因為過平坦的鏡片背面形狀會讓鏡片戴在角膜的定位不佳,鏡片往上方跑而形成”上平下凸”的假性圓錐角膜。但是,仍然有不少的視光醫師持續努力的研究它,例如:Grant、May、Nolan、Stoyan、Shed、Tabb以及Ziff等人。
為了補償早期非逆幾何鏡片的不穩定性,當時的角膜塑型鏡片(第2代)在背面設計都是以提升配戴時的穩定性為主。那時的驗配方式是在鏡片配戴中央性良好的情況下,定期更換少許漸進方式放平基弧的鏡片,配合內光心直徑與邊弧的設計改變來降低度數。這種第2代的角膜塑型鏡片通常是在白天清醒時使用,每經過一段時間,取下鏡片測量角膜弧度及裸視,當弧度變平與裸視增加之後,再更換下一付更平基弧的角膜塑型鏡片直到無法讓角膜弧度變更平坦與裸視提升為止。這過程通常需要數周到數月才能結束,而且結果仍時常不容易預測。

資料來源: 諾 貝 爾 & 角 膜 塑 型 中 文 知 識 平 台